“小妞电影”的变迁
在十几年前,《杜拉拉升职记》与《失恋33天》等一系列轻松的爱情都市喜剧,几乎成了你我生活中的“电子榨菜”。这些影片代表了千禧年代初女性电影的潮流,充满了浅显的情感波动与日常困境。可是,时光流转,如今这些电影正被《好东西》与《热辣滚烫》这样的作品所取代,后者更专注于女性的独立和意识觉醒。那么,为什么人们开始不再喜爱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“小妞电影”?当下的女性电影有何不同?
90后作家索菲·帕斯曼在《我和她们不一样》中,通过自己成长的视角,谈到了我们对女性叙事的期许以及文化变革中女性角色的逐步转变。
01
千禧年代小妞电影的“局限性”
不可否认,千禧年代初期的青春片存在着高度的情节相似性。女性角色往往只有在表现出与众不同之处,才能获得影片中的“成长”机会。她们一开始常常会发现自己对其他女性有些不满,觉得她们肤浅、心机重、虚伪无情。但随着情节发展,她们逐渐意识到,这些所谓的缺点并不是她们一开始所想象的那样。最终,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反而会变得和其他她曾经排斥的女性类似,甚至是“认同”了这些曾经反感的特质。
展开剩余76%可以说,千禧年代的小妞电影在某种程度上,目的就是将女性塑造成平庸但快乐的角色。这些影片虽在当时很受欢迎,但若放在今天来看,它们的价值与影响力早已过时。
《贱女孩》、《穿普拉达的女王》这样的电影,一度是时代的潮流风向标,塑造了特定的女性角色类型:看似酷、独立但实际上仍处于社会与男性标准的压迫之下。这些电影不仅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与友情中的微妙关系,还无意中强化了某种女性间的竞争与比较,所谓的“雌竞”文化。因此,这些电影中的角色,总是在以“与众不同”的姿态存在,这种形象可能会令现代观众感到不再适应。
02
女性如何自我定义?
让我们注意到一个关键点:这些电影的编剧与制片人大多数为女性。这是一个矛盾之处——如果这些女编剧并非为女性群体服务,而是为那些希望通过男性视角验证自身价值的女性所服务,那么她们是否也成为问题的一部分?
这些电影表面上看似无害,但它们往往向观众传递了错误的信息。比如,化妆比滑板更重要;女生不擅长数学;只有那些刻意隐藏女性特质的女孩才是主角。而这些观念,尤其是青少年电影中的性别偏见与不平等,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。
以《穿普拉达的女王》为例,女主角在纽约时尚产业的拼搏过程中,忽略了朋友与伴侣,最终因为男友提出分手而深刻反思。今天看来,电影中的男友形象可能被认为过于“爱抱怨”,他无法理解女友在事业上的选择与变化。事实上,女主的成长故事并非完全是与女性独立相关的,而是依然无法摆脱男性目光的评价。
这些电影中的女主角之所以独特,是因为她们自认为与其他女性有所不同。然而,这种“酷”并非女性的真正独立,它更多的是一种外部标签化的刻画。
“酷”的真正内涵或许早已发生了转变。
03
女性的“酷”不应该是模仿男性的“酷”
男性的“酷”,通常通过坚韧、勇敢、反叛等特质来体现,而这些特质往往通过独自行动、反抗权威、解决难题、挑衅规则等方式表现出来。简而言之,男生通过这些行为来树立自己与世界的对立感与控制感。
但对于女性来说,真正的“酷”不应该是模仿男性的这种表现,而应该是脱离世俗对女性的期望,展现出自己独特的、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。她们可以是化妆后,仍旧无视他人评价的女孩;可以是家中杂乱、不会主动为公婆准备生日礼物的女人;可以是深夜里对着自己肚皮笑的人,或是坐在酒吧里点甜饮料而不是啤酒的女性。
这些“酷”的瞬间,虽然并不符合传统电影中女主角的刻板印象,但却真正代表了当下女性独立的特质。
04
打破“酷”的框架,展现真实
如今,我渴望看到的女性形象已经不再是那些完美无缺、总是表面坚强的角色。真正的女性酷感,应该是敢于呈现脆弱、瑕疵与不完美。就像《亢奋》中的Rue那样,神秘、复杂(但没有毒瘾);像《伦敦生活》中的Fleabag那样,幽默却孤独(不必为他人死去而感到内疚)。
这种不完美的“酷”,正是我们需要的女性力量。我们不再只需要看到冷酷、强硬的女性角色,更需要的是那些从失败与无奈中找寻自我、表达真实情感的女人。
如今,女性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。但需要反思的是,那些依然停留在传统性别框架中的乏味女性角色,才是真正“不可取”的存在。在这些角色中,我们看不到真实的情感波动,缺乏对世界直言不讳的态度。
而作为现代女性,真正在电影与现实中走出来的,是那些敢于表达自我、不怕丢脸、不追求完美的女人——她们的“酷”,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目标。
- 本期话题 -
你最喜欢哪部女性电影?
编辑|泰若克塔
封面|《芭比》
插图|网络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网络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