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麻烦您先点个“关注”,这样方便您日后参与讨论和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!我会每天陪伴在您身边,和您一起成长。
1953年,随着志愿军凯旋归国,当时担任一一五师师长的王扶之,内心再次燃起了回乡探亲的念头。自从投身革命以来,已经整整18年未曾回过故乡,他一直深深惦念着远方的年迈父亲。
于是,王扶之向上级递交了探亲申请。批复下来后,他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,没有带警卫员,也未穿军装,独自一人简单地准备了一些礼物,踏上了回家的旅程。
经过长时间的辗转,王扶之终于抵达家乡所在的县城。那个年代,县城通往农村的路还没有通汽车,他只得扛着行李,步行向村里走去。正当此时,他看见一位老农赶着一辆驴车缓缓经过,灵机一动便询问老农的去向。
出乎意料的是,老农要去的正是王扶之家所在的村子。于是王扶之请求搭顺风车,老农也爽快地答应了。
展开剩余88%“老大爷,您今年多大年纪了?”坐在驴车上,王扶之与老农攀谈起来。
老农答道:“已经62岁了!”
王扶之继续关心老农的家况,老农慢慢地打开话匣子,说如今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土地,贫苦人家也翻了身。可他唯一的儿子12岁时就离家参军闹革命了,如今音讯全无,不知生死。
老农说到这里,眼神黯然。王扶之听完,心中一震,这世界怎会有这样巧合?老农的家就在自己村里,自己12岁时参加革命,而老农的儿子也是12岁参军,这些细节竟完全相符。
不知不觉,驴车已经驶到村口,王扶之下车,心中仍带着疑惑。临别时,他鼓起勇气问老农:
“大爷,您儿子叫什么名字?”
“我儿子叫王硕。”老农脱口而出。
瞬间,王扶之顿时明白眼前这位老农正是自己的父亲。曾经那位年富力强的父亲,如今已苍老模样,让他一时没认出。
王扶之原名王硕,家族世代为贫苦农民。五岁那年,母亲不幸去世,他便一直跟着父亲生活。因家境贫困,父亲离乡背井,去延安远亲家做长工,留下他跟爷爷生活。
长大后,父亲将他接到延安,在地主家放羊,也到富农家帮工。父亲四处奔走,好不容易把他送进私塾读书。虽然只读了三个月,却让他终生受益匪浅。
1935年,村里来了支红军部队,不抢钱财牲口,还帮村民扫院子、挑水。12岁的王扶之第一次感受到红军的亲切,便萌生了当兵的志向。
他随便找到一名红军战士,表示想跟随他们。那战士疑惑地问他几岁,担心他年纪太小不收。王扶之一时机灵反问:“你觉得我多大?”
“十六七岁?”
“差不多吧。”
就这样,王扶之蒙混过关,踏上了军旅生涯。临行前,他和父亲泪别。朴实的父亲明白红军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,毫不犹豫地支持儿子参军。
入伍后,他被编入“少共营”。登记花名册时,文书随口念出一句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;大厦倾危,国人扶之。”让王扶之心头一动,便决定改名为“扶之”。
初当红军时,王扶之甚至连枪都没有,唯一武器是一杆梭镖。正是凭借这杆梭镖,他从国民党军手中缴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枪。
1936年,因有一定文化,他被调入测绘集训队,成为一名测绘兵。此后,他历任通讯参谋、作战参谋。多次角色转换和激烈战斗,让他对战场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抗日战争结束后,解放战争紧接着展开。王扶之随军从江苏打到东北,又从东北转战海南,征战了全国15个省份,屡立战功,从一名青年成长为战斗骨干。
1949年,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,新中国成立,王扶之萌生了回家的念头。离家十五年,他虽未曾寄出一封家书,却一直牵挂着家乡的老父亲。然而,正当他准备动身,朝鲜战争爆发,他被任命为一一五师副师长,率部奋战朝鲜,战绩卓著。
1952年,王扶之在作战室坑道内与战友研究作战计划时,突然一颗炸弹在顶上爆炸,坑道被塌方掩埋。爆炸瞬间,他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冲击力,瞬间失去意识。
醒来时,四周一片漆黑,耳鸣不止,一条腿被木块和岩石压住动弹不得。意识到自己还活着,他焦急地呼喊同伴。
七名战友中只有两人回应,其他五人无声。经确认,他们被气浪推入坑底,遭遇坍塌,生死未卜。因与两人距离较远,无法互助,王扶之一边鼓励同伴自救,一边奋力挖开压在身上的土石。
几个小时后,他终于挣脱出来,迅速救助另外两人。尝试寻找电话联系外界未果,他敲打脸盆、水桶试图发出声音,但无人回应。
得知消息后,彭德怀和三十九军军部立即下令全力救援。副军长亲临现场,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,紧张展开救援行动。尽管大家不断挖掘,心里却清楚存活希望渺茫。
政委让警卫连准备大坛子,准备盛放遗体,三十九军军长向志司发电报,称王扶之等人生还无望。彭德怀看了电报后,坚决指示:“即便牺牲,也要找到遗体,送回祖国安葬。”
志愿军干部花名册上,王扶之名字后标注了“牺牲”。
然而,工兵连持续挖掘时,忽见两只苍蝇从石缝飞出。副连长欣喜异常,立即向师领导报告,苍蝇活着,人也有希望。师部随即加派人手,加快救援。
经过38小时被埋,王扶之和另外两人奇迹般获救,其余战友不幸牺牲。消息传至军部,军长激动得热泪盈眶,立刻指示将三人送至军部初步治疗,稳定后再转回国内进一步治疗。
彭德怀听闻此事,感叹道:“这真是奇迹!”
抗美援朝结束后,王扶之回想起在朝鲜战场险遭不测的经历,决心立即回乡看望父亲。殊不知,他与老父亲竟在村口偶遇,彼此未能立刻认出。
王扶之一边呼唤父亲,一边痛哭跪地。老农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一路载着自己回家的年轻人,就是失散多年的儿子。
老农将儿子扶起,仔细端详,虽容貌已变,却依稀认出儿时模样。确认身份后,两人抱头痛哭,老父亲激动反复说道:
“我娃回来了就好!回来了就好!”
王扶之让父亲坐上驴车,自己则走在前面赶路。这对阔别多年的父子,携手踏上了回家的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络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